索引号: 13562434/2019-02558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19-09-17 文件编号: 有  效  性: 有效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卡伦后沟牧场马铃薯扶贫项目 实 施 方 案
2019-09-1700时00分 浏览次数: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卡伦后沟牧场马铃薯扶贫项目

实 施 方 案

按照《河北省财政厅关于提前下达2019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预算的通知》(冀财农﹝2018﹞148号)确定的重点任务和区域重点结合卡伦后沟牧场实际情况,为马铃薯产业扶贫工作,制定了卡伦后沟牧场马铃薯扶贫项目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卡伦后沟牧场马铃薯示范区建设项目,以农业产业、资源环境、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高效利用资源、治理环境问题、保护修复生态为重点,在不同类型自然生态区整体设计各产业间协调发展方案,创新农业可持续发展集成技术,形成适宜不同类型特点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良性运行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卡伦后沟牧场位于围场县西北部,与内蒙古多伦县接壤,距县城120公里,隶属围场县农牧局,卡伦后沟牧场地处内蒙古高原向燕山山脉延伸地带,最高海拔1862米,平均海拔1400米,年平均降雨量380-450毫米,全年无霜期85-100天,总面积13.55万亩,耕地0.95万亩,气候条件非常适宜马铃薯繁种, V7M13、斯凡特、冀张薯12等马铃薯新品种商品性好,非常畅销。该项目的实施主要目的马铃薯品种更新,延伸产业链条,引导农民丰产丰收,使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对牧场扶贫开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产业分析

(一)基本情况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县域总面积9219.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7万亩、草地面积207万亩、林地面积887万亩。全县辖37个乡镇、312个行政村、3511个居民组,总人口53.6万,农业人口43.3万,是承德市人口最多的县、河北省面积最大的县、全国唯一的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典型的生态农业大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河北省深度贫困县”。

围场是马铃薯产业大县,被评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全国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基地县”和“全国马铃薯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围场马铃薯被命名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河北省十佳名优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7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7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围场是“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围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坚持以种薯繁育为支撑、以商品薯生产为主导、以马铃薯加工为延伸、以储藏保鲜为调控、以市场营销为载体,在“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原则指导下,经过多年的持续培育,基本形成了“产业联盟+种薯繁育+加工+仓储+园区+基地+农户+市场”的完整产业链条。目前,已成立省级产业技术联盟,成立了全额事业编制的马铃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组建县级马铃薯产业协会;加工企业发展到19家,年加工能力45万吨;拥有国家级脱毒马铃薯繁育中心1个、种薯繁育企业12家,年产微型种薯1亿粒以上;规模仓储67个,仓储能力150万吨。全县建设马铃薯科技示范园区42个、家庭农场30个、合作社70余个,有从事马铃薯营销的经纪人500多人,全县通过合作社和经纪人销售的马铃薯及其产品占80%以上。全县农机总动力82.5万千瓦,全县拖拉机保有量22155台,总动力38.56万千瓦,其中:大中拖8144台,总动力28.41万千瓦,拖拉机配套农具17412台套,其中:大中型3820台套。县内有围农、聚农、援农、春林、华然、福悦达、围场农机配件等7家生产马铃薯种植机具的厂家。围绕马铃薯产业,重点对两方面进行鼓励引导:一是鼓励服务组织与种植户签订作业服务合同。全县500余家服务组织、165个家庭农场、836家专业合作社、马铃薯产业协会、种植大户为种植户提供社会化服务,通过提供从种到收全程服务的“全托”和农户按需选择服务项目的“半托”两种方式,年均实施作业面积10万亩以上。二是鼓励服务组织为种植户提供贮藏服务。服务组织出资建设大中型马铃薯储藏设施,与种植户签订贮藏协议,每年协议贮藏量100万吨以上,种植户根据市场行情择机销售,实现再增值。

(二)发展优势分析

围场承担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项目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8个方面:

1、区位优势突出自然条件优越。围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地处东经116°32′—118°14′,北纬41°35′—42°40′东邻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北接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北邻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南及西南与隆化和丰宁两县接壤,距北京136公里,交通便利,便于鲜活农产品运输,特别是随着环渤海京津冀都市圈经济的崛起,围场作为毗邻京津的马铃薯生产重点县,区位优势日渐显现。围场气候冷凉、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种类少、危害轻,光合效率高、干物质积累快、耐储存、耐运输。非常适宜种薯种植,是国内种薯生产的黄金地带。

2、产业优势。围场马铃薯年播种面积75万亩,总产量165万吨,是县域农业产业体系中第一主导产业,无公害认证面积50万亩,亿元以上加工企业9家,年加工量45万吨,其中深加工32万吨,产地批发市场56个,50吨以上冷库(储窖)4358个,1000吨以上马铃薯储库267个,冷藏车128辆,网上商店340个,专业合作社131个,社会化服务体系46个,注册商标12个,有机绿色认证5个,围场形成北部高纬度马铃薯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优势区域,为保障全国马铃薯均衡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3、科技支撑。围场农牧局有正高职技术人员11人,副高职技术人员28人,中级职称68人,初级技术人员132人,技术力量雄厚,成立马铃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拥有马铃薯研究所专门科研机构,11个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形成系统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有科教站、科技站、农广校组织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干部、种植大户,采取田间课堂、集中办班、乡村巡回办班、电视讲座、农技宝专家咨询等形式开展农民培训。年度建设县级新品种新技术科技试验示范园区1处,乡镇建设区域示范园区37个,特别是通过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中科大、河北农大等院校及科研单位战略合作,2016年,随着全县有机功能农业的发展定位,围场马铃薯研究所与苏州功能农业院士工作站达成战略技术合作,在围场建立了“功能农业院士工作站研究基地”,培育出新的更符合健康改善功能,更符合社会大众需求的优势马铃薯品种,从而占据功能马铃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围场马铃薯在科学研究、种薯繁育、技术规程研制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累计完成科技成果38个,制定地方标准7项,示范推广新技术23项。

4、体制机制。围场马铃薯这一主导品种,目前形成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管理、产业化程度高的格局,构建起了集“科技研发—种薯繁育—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仓储保鲜—品牌销售”于一体的完整马铃薯产业体系。

5、资源环保。主导品种围场马铃薯,就目前产业现状看,生产成本低、产值高,亩均效益2000元,单位面积收益率高,种植历史悠久,新品种新技术农民易接受,马铃薯主粮化、功能产品扩大了消费市场可持续发展前景广阔。2019年推广应用30万亩膜下滴灌节水灌溉技术,大力推广土壤秋翻深松技术,并进行耙、轧、捞、旋精细整地保护,推广0.01地膜,有利于回收再利用,实施田园清洁生产,提高马铃薯主导产品质量和品质。

6、市场流通。围场马铃薯产地批发市场56处,冷藏车128辆,全县现有储藏能力50吨以上的冷库(贮窖)4358个,其中1000-5000吨以上的贮窖73个,5000-10000吨以上的贮窖38个,10000吨以上储窖16个,规模贮藏能力已突破100万吨,网上商店340个,注册商标12个。

7、品牌发展。围场将品牌建设作为提升马铃薯产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来抓,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各种社会力量通过市场方式参与马铃薯品牌战略的推进和实施工作。以县马铃薯协会为主体,统一注册品牌。充分发挥“围场马铃薯”地理标志产品、河北省区域公共品牌、2017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品牌、中国百强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绿色有机食品标识的作用,加大对生产基地、加工产品无公害、绿色产品认证和监管,打造名优品牌。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推荐会;举办马铃薯文化节、马铃薯花海摄影大赛。利用互联网、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加强围场马铃薯产业和产品宣传推介,将围场马铃薯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8、效益驱动。马铃薯种薯产业是除蔬菜以外少数亩收入达千元以上的特色产业,县政府将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对马铃薯种薯产业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脱毒种薯发展,建设仓储设施、网室、温室,配置种薯检验检测设备,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种薯生产能力和仓储能力,马铃薯种薯产业已成为围场县域的农业特色支柱产业。

(三)存在问题

目前,围场马铃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品种资源有待调整。当前县域品种类型比较单一,缺乏抗病、耐旱等综合抗性强品种,缺乏鲜食的专用品种,缺乏适合中南部二季作区种植和错季生产的中早熟品种;二是薯条、薯片、全粉等专用薯品种少,优化产业结构支撑不强;三是县域内生产加工等大型企业少,提升产业效益平台不稳;四是生产方式有待改进。规模化种植生产中存在过度依赖化学肥料和农药的现象,导致资源浪费和生产成本增加,引发耕地肥力下降、土壤生态退化等问题;五是种薯繁育体系有待规范。从业者技术素养及企业资金实力不一,种薯生产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执行不到位,种薯质量参差不齐。脱毒种薯质量监督体系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检测手段;六是V7、斯凡特等商品性好的新品种普及率低,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不够。

(四)发展潜力

一是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世界马铃薯贸易快速增长,马来西亚、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马铃薯种薯、商品薯、全粉、淀粉等需求量逐年增加,“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我国马铃薯更多地参加国际贸易创造了良好机遇。国内人均马铃薯消费量为42公斤,低于世界55公斤的平均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人均占有量相差近一倍,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推进,马铃薯消费量具有很大增长空间,消费量的增长必将带动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种薯市场势头良好。当前全国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量仅能满足市场的三分之一,缺口达到800万吨。围场生产种薯在山东、江苏、广东、广西等江南种植表现较好,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和脱毒马铃薯种薯应用率持续提高的趋势叠加,优良马铃薯种薯需求必将快速增长。

三、马铃薯产业发展潜力

一是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世界马铃薯贸易快速增长,马来西亚、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马铃薯种薯、商品薯、全粉、淀粉等需求量逐年增加,“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我国马铃薯更多地参加国际贸易创造了良好机遇。国内人均马铃薯消费量为42公斤,低于世界55公斤的平均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人均占有量相差近一倍,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推进,马铃薯消费量具有很大增长空间,消费量的增长必将带动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种薯市场势头良好。当前全国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量仅能满足市场的三分之一,缺口达到800万吨。围场生产马铃薯种薯在山东、江苏、广东、广西等江南种植表现较好,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和脱毒马铃薯种薯应用率持续提高的趋势叠加,优良马铃薯种薯需求必将快速增长。

四、资金来源

国有重点贫困农场扶贫项目资金投入卡伦后沟牧场马铃薯产业,用于新建马铃薯新品种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开展马铃薯产业扶贫。总投资350万元,用于支持贫困农场完成占地100亩80栋的网棚及附属设施建设。

五、建设地点

卡伦后沟种薯繁育基地,选择卡伦后沟牧场大孤山牧点。

六、实施主体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卡伦后沟牧场。

七、建设内容

总投资350万元。

1、新建微型薯繁育网棚80栋,每栋占地667.04平方米(83.38米×8米,每栋投资3.12万元,投资249.6万元;

2、高架48000平方米,12元/平方米,投资57.6万元;

3、园艺地布53363.2平方米,投资13万元;

4、场地平整施工费29.8万元。

九、时间进度

2019年4-5月,实施方案制定;

2019年6-7月,设计、造价、评审、工程招标。

2019年7-11月,项目采购、施工;

2019年11月末,竣工验收。

十、效益分析

通过本项目实施,启动示范马铃薯1300万粒新品种微型薯生产,可繁7000亩原种,可供15万亩薯农应用新品种,亩增产300公斤,总增产4.5万吨,亩均技术经济效益300元。累计增收节支4500元,投入产出比1:11.25,围场卡伦后沟牧场为国家级贫困农场,地理位置偏僻,马铃薯种植一直是该场的主导产业,通过马铃薯扶贫产业园建设,可带动该场职工和居民由传统的种植模式转变为园区模式,提高种植效益,以种养牧,有效遏制草场沙化,保护生态,使牧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该产业园建成,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十一、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明确责任

一是成立由主管副县长任组长,县财政、农业农村、发改、审计、气象、广电等部门和项目所在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业农村局。二是成立由农业农村局局长王金波任组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民雨任副组长,马铃薯产业办等相关站所成员的技术指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具体职贵,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加强督导调度,落实目标责任,形成合力。结合产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特色产业发展等,加强产业调研,跟踪产业动态,把握产业趋势,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实际问题,调整完善工作措施,扎实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二)强化政策扶持。充分用好国家和省相关扶持政策,加强种业基础设施和各类研发、推广服务平台建设。指导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大户申请立项,争取国家财政和信贷资金支持。要结合本地实际,出台支持马铃薯种业提质增效政策措施,加强支农资金、项目整合,发挥财政资金引领作用,通过PPP,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鼓勵金融机构、融资担保机构,风险投资基金、民间资本和外资加大投入,支持马铃薯种业发展。

(三)强化技术支撑。组织省内马铃薯专家制定技术方案,开展技术研究、成果示范、技术培训和标准制定工作,指导相关市县、企业开展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加强与国家马铃薯创新团队的技术对接,统筹协调,完善相关机制,聚集科技资源。实行专家技术包县制度,聘请河北省马铃薯技术产业体系首席专家马恢为包县专家,负责技术跟踪和指导服务。县农业部门主动配合专家组工作,加强指导服务,在关键农时季节,开展现场观摩,专家巡回指导,落实技术措施。

(四)强化筛选鉴定。对选育或引进的新品种进行鉴定与评价,建立性状评价体系。每年安排资金建立马铃薯新品种试验示范园区统一进行区域试验,重点测试品种的产量、适应性、品质、抗逆性、商品性等,确定品种的生产利用价值和适宜种植区域。

(五)强化展示示范。对已完成品种登记或区城试验程序的优良苗头品种,统一进行展示示范,确定适宜不同区城市场需求,生态环境、种植习惯的主导品种,组装相应配套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六)强化资金管理。

资金专款专用,在资金使用上要严格资金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好项目资金对马铃薯产业的强壮作用。

附件:

1、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种薯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名单

2、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种薯基地建设技术指导小组名单

2019年4月15日

附件1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领导小组

长:王金良 县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王金波 县农业农村局局长

县财政局局长

员:赫立财 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佟建军 县农业农村局副书记、副局长

苏彦坡 县财政局副局长

张民雨 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寇立新 县广播电视台台长

朱国良 县气象局局长

郝秀春 县发改局副局长

孟令欣 县水务局副局长

曹立坤 县审计局副局长

试点项目乡镇书记、乡镇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主任由王金波同志兼任。

附件2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技术指导小组

长:王金波 县农业农村局局长

副组长:张民雨 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员:张振清 马铃薯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

王 军 卡伦后沟牧场书记

王金学 项目产业办公室主任

郝建国 种子管理站站长

李文忠 农广校副校长

冯志萍 财务股股长

赵仁俊 土肥站站长

梁士民 植保站站长

王宇峰 科教站站长

王莉莉 马铃薯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

林柏松 马铃薯研究所副所长

庄海龙 卡伦后沟牧场副场长

孟 迪 卡伦后沟牧场技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