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规模:新建2台70MW热水锅炉及其附属设施,新建DN200~DN800一次供热管网17.24km(管沟长度),新建25个区域的换热站 建设地点:本项目新增定员50人,每天3班制,每班8小时,年运行172天(10月20日至次年4月10日),合计4128小时。 建设周期:本项目分六年建设,具体内容如下: 2020年完成1×70MW热源厂及10.86km一次网和60万m2换热站的建设; 2021年完成1.12km一次网和44万m2换热站的建设; 2022年完成1.04km一次管网和35万m2换热站建设; 2023年完成1台70MW热源厂的扩建工程及2.2km一次管网和46万m2换热站建设; 2024年完成1.15km一次管网和42万m2换热站建设; 2025年完成0.86km一次管网和25万m2换热站建设。 拟建热源厂位于围场镇坡字村坡字沟里渣土消纳场附近,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41°54′24.70185″,东经117°47′30.43969″,项目占地面积为35666.7m2,项目北侧220m为坡子村,东北侧1040m为坡来南沟,东侧1050m为哈垃哈北沟,东南侧1810m为哈拉哈沟门,南侧2200m为东官地村,西南侧1200m为二号村,西侧600m为坡来沟门。 项目总投资30404.4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6370万元,占总投资的21%。 给排水: 本项目水源来自自备水井。新水用量为592m3/d(101824m3/a)。 ①锅炉循环用水为48000m3/d(2000 m3/h),补水量为480m3/d (20 m3/h)。 ②软水站反冲洗水50m3/d (8600m3/a),废水用于脱硫系统补充水。 ③脱硫系统用水为105m3/d,水源为软化废水、锅炉排污水和新鲜水。 ④脱硝剂配制水量约为3m3/d。 ⑤设备间接冷却水循环量408m3/d (17m3/h),补水量5m3/d。 ⑥锅炉炉渣间接冷却水循环量1248m3/d (52m3/h),补水量12m3/d。。 ⑦煤库、炉渣抑尘水量7m3/d。 ⑧锅炉停机后,清洗水取用锅炉循环水配置,不取用新鲜水。 ⑨生活用水量为4.0m3/d,生活污水产生量为3.2m3/d,经化粪池处理后,抽排至污水处理厂处理。 供电:项目供电由距离热源厂3km的教体园区变电站引入,年用电量约600万kW·h。 采暖:厂区采暖换热系统采用组合式换热机组。 | 1.1.1.1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和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结论 本项目废气污染源主要为锅炉燃煤产生的废气,煤装卸、储存、破碎和输送过程产生的粉尘,半干法脱硫粉尘,消灰石粉仓和粉煤灰仓入料过程产生的粉尘,食堂油烟废气。 项目采用炉内脱硫、SCNR炉内脱硝系统+SCR炉外脱硝系统+半干法脱硫系统+旋转喷吹布袋除尘器对锅炉烟气进行治理,治理后经一根95m高烟囱排放,旋转喷吹布袋除尘器除尘效率为99.9%;脱硫采用炉内脱硫+半干法脱硫设备,脱硫效率为98%;脱硝装置采用SNCR+SCR设备,脱硝效率为87.5%。能够满足《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2019年燃煤锅炉治理工作的通知》(冀气领办〔2019〕55号)要求限值。 煤炭在转运过程中会进入破碎楼进行破碎,破碎、转运过程中会产生粉尘,分别在破碎机入料口、出料口、皮带落料口设置集气罩,收集的粉尘经布袋除尘器处理后,由一根20m高排气筒排放。项目脱硫剂为消石灰,消石灰粉由罐车运至厂内,存于消石灰粉仓内;消石灰粉仓顶设置一台仓顶除尘器,来料时由于气力输送会产生粉尘,经仓顶除尘器收集处理,由30m高排气筒排放。锅炉除尘器产生的粉煤灰经气力输送至粉煤灰仓,输送过程会产生粉尘,煤灰仓仓顶设置一台仓顶除尘器,由25m高排气筒排放。能够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二级标准限值要求,措施可行。 经预测,除NOx最大落地浓度1小时平均浓度贡献值和24小时平均浓度贡献值以及网格点保证率日平均质量浓度超标外,其他污染物均达标。 NOx短期贡献浓度超标点位于项目南侧和北侧山峰上,该区域总面积为0.9km2,以针叶林为主,无永久性居民。该区域不得建设居民区、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目标。 煤的堆存起尘量受风速和物料湿度影响较大,装卸起尘量受风速、物料湿度和装卸高度影响较大。为减轻堆存和装卸时起尘对环境的影响,工程建设了封闭煤库,并在煤库内设置了受煤坑,燃煤经皮带通廊送入受煤系统。 经预测,最大地面浓度远小于1.0mg/m3,能够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颗粒物无组织排放(周界外浓度最高点):1.0mg/m3的要求,措施可行。 本项目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产生道路扬尘,属无组织排放。采取道路硬化,运输车辆物料苫盖、减速慢行,定期对运输道路进行洒水降尘。采取上述措施后,运输道路扬尘浓度较小,对区域环境影响较小,措施可行。 项目内设置1个食堂,建设单位拟安装高效油烟净化器,其净化效率不低于80%,油烟排放浓度为0.9mg/m3,满足《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排放标准,措施可行。 1.1.1.2 水环境影响分析和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结论 本项目废水主要是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 生产废水主要是软水站树脂交换器反冲洗水、锅炉定期排水、供暖期末锅炉停止运行后的间接循环水、锅炉清洗水。 ①软水站树脂交换器反冲洗水,作为脱硫系统用水,不外排。脱硫系统用水主要为烟气降温,水分在脱硫塔内吸热蒸发,水中盐分与烟尘、脱硫剂一同进入布袋除尘器中,不会对脱硫系统产生影响,该措施简单可行。 ②锅炉定期排出含盐量高的一部分水,作为脱硫系统用水,不外排,该措施简单可行。 ③供暖结束后,间接循环冷却水,暂存于水池中,用于锅炉清洗水配制和夏季厂区绿化,该措施简单可行。 ④供暖结束锅炉停机后,将间接循环水配置成酸水冲洗锅炉。清洗后排入池内中和后,用于夏季厂区绿化;该措施简单可行。 食堂废水经油水分离器隔油后与其他生活污水一同排入化粪池,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三级标准及围场县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指标后,抽排至围场县污水处理厂处理,该措施简单可行。 不会对周围地表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非正常工况废水主要包括设备跑冒滴漏、管道泄漏和消防产生的废水,废水靠重力自流进入厂内事故池,防止废水流出厂区。 为防范非正常工况废水对地下水产生影响,厂内需要做地面防渗。项目办公区、道路、煤库和破碎楼做为简单防渗区,采取一般地面硬化;事故池、集水池和做为重点防渗区,渗透系数等效黏土防渗层Mb≥6.0m,k≤10-7cm/s。 以上措施被大多数企业使用,技术合理可行,在节约水资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环境友好,经济可行。 1.1.1.3 声环境影响分析和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结论 本项目噪声源主要为装载机、皮带运输机、破碎机和各类风机、水泵,源强75-90dB(A),项目采取选用低噪声设备、基础减振、加强维护和保养、厂房隔声等措施。 本项目产噪设备对厂界的噪声贡献值与现状值叠加后,厂界昼夜间噪声预测值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标准限值要求;对敏感点坡字村的噪声贡献值与现状值叠加后,敏感点昼夜间噪声预测值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区标准限值要求。 以上分析表明,项目采取的降噪措施可行。 1.1.1.4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和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结论 项目生产运行阶段固体废物主要有一般固体废物:锅炉炉渣、锅炉除尘器粉煤灰、破碎转运粉尘及生活垃圾。 危险废物:废离子交换树脂,废催化剂。 炉渣运至渣库,由汽车运至隆化县大华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粉煤灰采用气力输灰的方式输送至灰库,由封闭罐车运至隆化县大华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燃料煤在转运破碎过程产生的粉尘经布袋除尘器收集,经输送机送至贮煤斗内供锅炉使用。 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送环卫部门处理。 软水站废离子交换树脂(HW13)和SCR脱硝设备废催化剂(HW50)贮存于危险废物贮存间内,委托有资质单位定期转运和处置。 项目固体废物能够得到妥善处置,不外排,固体废物处置措施可行。 环境风险及防护措施结论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18)和工程分析,得出Q值计算结果为:Q<1,则根据导则附录C的规定,当Q<1时,项目的环境风险潜势为I。 风险防范措施为大多数危险化学品贮存及使用单位常用的风险防范措施,其通过风险源、环境影响途经及环境敏感目标三个方面有效的对风险事故进行了防范,合理,有效。项目产生的环境风险可接受。 对于环境风险防范而言,环境事件的发生往往起源于安全生产疏漏,应首先从安全评价的角度做好项目本质安全设计及管理,在此基础上针对可能发生的环境风险影响,做好环境风险的防控管理,使得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可防可控。 公众参与结论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公众参与调查结果,第一次和第二次公示期间,均未收到任何群众或单位对该项目的质询和反对意见。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结论 本项目的建设为当地供热基础设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公众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供暖条件的改善将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分散取暖带来的大气污染物排放,保证居住、办公、生产等活动的室内温度,改善大气污染与噪声等问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项目所有散料全部入库,锅炉配套脱硝、脱硫除尘系统,消石灰粉仓及除尘灰仓设置仓顶除尘器,采取上述废气治理措施保证了大气污染物达标排放;生产废水不外排,生活污水抽排至污水处理厂;噪声采用了隔声、减振等降噪措施,有效地减轻了噪声对外环境的影响;炉渣、粉煤灰及时外运做建材,渣库、煤库作防渗处理,可收到良好的环境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