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碳谷
2021-09-27 16:51浏览次数:

塞罕碳谷(Saihan Carbon Valley),地处中国河北省最北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围场县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二次创业号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2021年6月,与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三方携手共建“塞罕碳谷”,正式提出实施“塞罕碳谷”战略,推动全县2030年前尽快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率先实现碳中和。“塞罕碳谷”战略目标是在全域建设双碳展示区、体验区和产业园区,建设一批绿色低碳示范项目,推动双碳能力建设、双碳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环境交易和风光储氢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背  景

2020年9月22日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气候雄心峰会等多个国际重要场合上发表重要讲话,向国际社会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号召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2017年12月,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2021年8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塞罕坝机械林场视察,就弘扬塞罕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森林防火和增强森林碳汇等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围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塞罕坝机械林场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二次创业”号召,围场坚持大力传承弘扬塞罕坝精神,以国家“双碳”目标为引领,以“十四五”规划为指导,认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充分挖掘生态本底优势,抢抓“双碳”战略机遇,实施“塞罕碳谷”战略,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基础和优势

1.塞罕坝精神的独特品牌优势。围场作为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孕育并厚植了“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绿色发展”塞罕坝精神,面临战略发展新机遇,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应有之意,也是围场践行塞罕坝精神的必由之路。塞罕坝精神也将指引围场上下投身二次创业、做好三个植入,接续艰苦奋斗,聚焦碳达峰碳中和,深耕围场沃土,点亮围场智慧,探索围场模式,提供围场方案,贡献围场力量。

2.优质的森林资源优势。围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境内拥有塞罕坝国家级森林公园、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滦河国家级湿地公园以及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等生态资源。全县有林面积8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活立木蓄积2800万立方米,占全省的10.6%和21.8%,全年空气质量2级以上天数达280天以上。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负氧离子2000—5000个,有“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之美誉,被评为“中国天然氧吧”。良好生态为围场减污降碳和固碳增汇提供了先天条件。

3.丰沛的风光资源优势。围场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过渡地带,年平均风速1.4-4.6米/秒,平均风功能密度在98.7W/㎡ --885.3W/㎡ 之间,年有效风时5475小时,年日照平均约为300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达到6086兆焦/平方米,平均辐照度约为193瓦/平方米。全年平均风速、有效风速累计时间、年有效风能功率密度十分理想,适宜建设风力发电场面积达2400平方公里,清洁能源可谓“风光无限”。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全县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已达到402.81万千瓦,为碳达峰碳中和奠定了关键的能源基础。

4.全方位的体制和政策优势。围场是河北省革命老区县、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6个可持续创新议程示范区之一,中央和国家、河北省对围场有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和倾斜。生态环境部从1992年开始对口帮扶围场,持续提供政策、项目、资金、人才、技术支持。同时,围场作为民族自治县,具有地方性法规制定权,为双碳标准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重点任务

围场通过全力打造“塞罕碳谷”,尽快实现碳达峰,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域碳中和。

1.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大力推进坝上地区生态治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再造三个塞罕坝等重点生态工程,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固碳能力。

2.全力打造双碳展示区、体验区和产业园,实施一批碳中和、近零碳、零碳试点示范项目,统筹推进工业、能源、交通、建筑等领域减排,加速碳达峰进程。

3.推进双碳能力建设、双碳科技成果转化、区域环境要素交易,探索建立推广碳汇价值、品牌溢价、经营收益、分红收入相统一的“一碳生四金”发展模式,实现双碳与乡村振兴协同、减污与降碳协同。

4.大力发展风电光电新能源产业,打造全国绿色能源生产基地,推动风光储氢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