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3562359/2022-05994 主题分类: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发布机构: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
成文日期: 2022-10-13 文件编号: 有  效  性: 有效
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对政协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第八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156号提案的答复
2022-07-0114时13分 浏览次数:

刘永昌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民间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复兴的建议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民俗文化的特质在于它是一种“活态”文化。在县政府和我局开展保护项目的同时,应多让公众参与才是最好保护民俗文化遗产的方式。不仅可以继续传承发展,而且是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和营养。人是保护文化遗产的载体,开展民俗活动应多考虑群众的参与,就是使其在人、群体、社会中得以现实延续和发展,最大限度受惠于民,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保护民俗文化遗产的好处,从而达到人们主动、积极保护民俗文化遗产的效果。

二、我县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包括民间手工刺绣、康熙与大庙的传说、萨满舞、围场满族刺绣、珍珠球。市级非遗项目12项,包括敖包的传说、满足传统酿酒技艺、大口落子、大清烈酒传统生产工艺、皇家鹿苑酿酒传统酿造技艺、王氏古艺木雕技艺、砚石雕刻、御塞村里人家莜面传统工艺流程、北方大鼓、满族传统饽饽、尹氏皮影雕刻、张记粉条。县级非遗项目7项,包括石氏中医拔毒生肌和解治疗法、宋氏古法手工陶罐制作、热砖疗法、甘沟门粘豆包手工传统技艺、杨大姐花饽饽、蒙古肉饼、张记传统手工粉条。

三、在众多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渐次消逝的今天,如何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善待每一个民俗节日,如何让传统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2021年由群众文化艺术中心组成的非遗小组,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申报、传承和保护工作,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非遗进万家活动专场演出等工作。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

○二二年六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