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国家水利部为围场县颁发了“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荣誉牌匾。
围场是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始终保持在300天以上,被誉为“中国天然氧吧”。水源地水质和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水源涵养能力达到5.42亿立方米,每年可为京津地区蓄水2.23亿立方米,森林碳汇资产总价值达到201.27亿元,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凸显。围场成为河北省第一个拥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项殊荣的县。
近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围场县出台了《围场县水土保持工程管护办法》《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实施管理办法》等多项规范性制度文件,深入推进“绿色围场”攻坚行动,全面加强森林、草原、水域、农田、廊道“五位一体”生态系统建设,打造“一带两域三线”生态建设格局,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水土保持重点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系列重大生态建设项目,明确了加快推进围场县水土流失治理、完善了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水土保持工程运行管理机制,切实做到水土保持各项工作严格规范管理。
截至目前,围场县水土流失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104平方公里减少到2020年的2780.36平方公里,降幅达60.86%;中度及以上侵蚀面积由2008年的2298平方公里减少到685.09平方公里,降幅高达70.19%。森林覆盖率达到60.25%,草原植被覆盖率达到44%以上,森林覆盖率较新中国成立之初的7.62%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去年种的马铃薯收成不错,一亩地就能收4000多公斤,卖4000多块钱。”苇子沟村村民任世斌告诉记者,原来的坡地土质薄,再加上坡陡不保水,只能种玉米,收益很低,忙活一年几乎是“白干”。
从前些年几乎“白干”到如今每亩收益4000多元,这种变化得益于该县坡改梯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县水务局局长王华表示,围场积极探索“基地+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产业发展模式,逐步打造“梯田规模化、种植全膜化、生产标准化”的旱作农业示范片区,持续扩大坡耕地水土流失规模。
向山挖掘潜力、向坡地要效益。围场县积极创建区域性农业综合示范园,以建设京津水源涵养功能区为核心,重点加强对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试点区的生态项目资金整合投入力度,实施造林绿化、土地整治、水利建设、生态保护等工程,对区域内的坡面沟渠、河道山川进行综合治理。
据了解,自2013年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实施以来,在全县14个镇、23个乡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7.97万亩。累计投入资金1.99亿元。改造后农田亩均产值达到1400元、提升近3倍;项目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00元、较之前提高1300元。王华表示,山青、水绿、地平、路通,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不仅巩固了围场作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涵养功能,突出了“京津冀绿色有机功能农产品供应基地”的发展定位,更能助力围场从“农业大县”到“农业强县”的华丽转变,让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围场实践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