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朝阳湾镇孤山村的欣龙食品有限公司,一杆杆粉条悬挂在厂内的晾晒场,晶莹剔透。生产车间内,各个工序上的工人师傅们配合默契,娴熟流畅,一派红红火火的忙碌景象。
“手工粉条制作工艺复杂,经过打芡、搅粉、漏粉、捞粉、冷却、冻粉、晾晒、捆扎、包装等十多道工序。去年引进了全自动的生产线,进一步提高了粉条的加工效率和品质。”孤山村党支部书记兼该公司负责人孙金龙说。
图为欣龙食品有限公司制作的手工粉条。王东岭摄
孙金龙是孤山村人,今年34岁,多年前在北京、天津等多个城市工作,但一直渴望能在自己家门口创业过上好日子,并带领村民一起致富。2015年,他放弃城里不错的工作,返乡创业。
几经考察,孙金龙决定开一家小型工厂,专门生产手工粉条。那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他有信心把这个行业做好。“家乡围场是全国马铃薯之乡,马铃薯淀粉是手工粉条主要的原材料。围场手工粉条生产的历史非常悠久,手艺已经传承了上百年。”孙金龙通过整合已经有的粉条生产资源,将手工粉条生产作为自己返乡创业的支点。
从一开始的小型工厂做起,2020年孙金龙投资200万元成立欣龙食品有限公司,建起1000多平方米的粉条加工厂区。目前,该企业已初具规模,正常情况下有近20位村民员工,生产旺季的时候需要用工40多人,他们中大多数都是村里的脱贫户、家庭妇女和一些年龄大很难外出打工的老手艺人。
“我每个月可以拿到6000元工资,家里的20亩地种植马铃薯,还能有一笔收入,感觉生活很幸福。”漏粉大师傅王玉林一边忙着漏粉一边高兴地说,一年当中可以干6个月,加工粉条有收入,春播时节不耽误种地,秋天不耽误收秋。
2018年,孙金龙被推举为孤山村的村支书。在孙金龙的带领下,村里人开始富裕起来,实现了“人不出村,增收致富”。公司现在雇用的工人,基本上工资都在4000-6000左右,在村里这个收入很可观。
图为欣龙食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展示粉条产品。王东岭摄
“一个人富裕不算富,全村富裕才算富!只有村里企业多了、产业兴旺了,更多的家庭才能走上富裕的道路,农村地区才能真正获得发展、改善生活。”孙金龙说。
2021年,孙金龙外出参加了助力乡村小微企业发展的课程学习。通过学习,孙金龙有了将手工制作与现代化机械结合,扩大产量的想法。通过咨询考察学习新技术,改进了新设备,产能翻了一番,可以应对短期的大规模订单。产品品质也比以前更加规整,外观更柔顺,成品率高,可以说即保留了手工生产的优点,又有了效率上的提升。
“现在,我们粉条厂年加工粉条300吨,每市斤卖到7元。产品销往天津、北京等地。生产的粉条,色泽晶莹,口感筋道,质量上乘。注册了‘孤山城子沟’商标,深受消费者喜爱。刨除各项开支,粉条厂年纯收入60万元。”孙金龙说,下一步,将扩大生产规模,把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安排到这里打工,通过粉条产业发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