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3562161/2023-00941 主题分类: 公安、安全、司法 发布机构: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
成文日期: 2023-04-11 文件编号: 有  效  性: 有效
持续释放“三个一”机制社会治理高效能
2023-04-1009时14分 浏览次数:

强化诉讼服务、矛盾调处、法治宣教;审判机关与群众路线结合、司法职责与社会责任共担、执法办案与综合治理相融;智慧下沉、力量下移、保障下倾;变“被动司法”为“能动司法”,变“等待审理”为“靠前指导”,变“人工途径”为“智慧模式”。

一年来,围场法院持续深入贯彻市中院构建的“一村一法官、一社区一法官、一校一法官”“三个一”工作机制,随着一项项举措递进落实,一股股力量接续汇入,一件件实事办到群众心坎,实现了收案数同比下降35.69%的治理成效。

先试先行 蓄势赋能

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有人瞭望远方是林海高原,有人抬头所见是崇山峻岭,但所有人对于法律的期待和需要是别无二致的。

面对总面积9219平方公里的县域面积和群众“高昂”的诉讼成本,2017年开始,围场法院尝试探索人民法庭直接立案机制,至2021年,该院在全市率先完成人民法庭“家门口式”诉讼服务整体建设时,相应诉讼服务下沉机制已趋近成熟,这为“三个一”机制的全面铺开建立了牢固的实践先发优势。

“做到法官工作室(站)全覆盖,我们是有底气的。我们只要将已经建好的‘阵地’进一步前移,就能打通基层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立案庭庭长李建国自豪的介绍道。

一年来,围场法院组织全院73名法官(法官助理)常态化对接联系全县312个行政村、9个社区、79所学校。在无法庭的乡镇设立法官工作站,在每个乡村、社区、学校设立法官工作室,实现乡镇、村、社区、学校包联法官全覆盖。依托“群众点单+法庭派单+法官工作室(站)接单”模式,群众诉讼更方便了。

“我和老伴都没文化,不会写诉状、没钱请律师,打官司比登天还难。”几年前,十二号村的姜大爷的儿子、儿媳因感情不和离了婚,两年前儿子不幸去世。年老体弱的老两口照顾孙子捉襟见肘,便有了通过法律途径让儿媳承担部分抚养费的想法。

听说离家最近的法庭也有几十公里远,还要花钱请律师,老两口便打了退堂鼓。去年3月,姜大爷溜达到村部时,见墙上张贴了一块新牌子。“识字的人告诉我,牌子上照片是位法官,名叫陈永红,还有她手机号。”姜大爷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拨通了电话。

一番沟通后,陈永红第一时间为姜大爷申请了法律援助,很快通过诉讼途径让孩子的母亲承担起法定抚养义务。

串珠成链 串线铺面

2022年4月,该院基本建成贯通县乡村、连接庭站室的全域协作、联络协调、资源调配、信息整合的司法服务网络。

“法官工作室(站)信息化建设是破除地理障碍、跨越数字鸿沟的重要抓手,让群众随时随地能够参与诉讼,才是真正的方便,我们要实现这个目标。”作为围场法院“三个一”机制的“设计师”王玉华副院长坚定的说。

信息化迭代升级。围场法院加强请示沟通,党委、政府给予财政资金倾斜,提档升级工作室硬件设施。目前,所有法官工作室(站)实现政法专网、互联网全覆盖,并全部配置办公电脑、彩色打印机、“冀时调”音视频调解设备、网上开庭系统,实现了线上线下高效协同、整体智能的一体化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闭环。

“我们村到县法院来回要一天时间,到中心法庭半截塔法庭来回也要半天,有了法官工作室,村民经常走着过来咨询问题、调解纠纷,再也不同犯愁立案、开庭的事了。老乡不方便来工作室的时候,我通过连接互联网的电脑开展远程视频调解,一旦调解成功,再利用连接政法专网的内网电脑制作法律文书,向法庭申请电子签章后在工作室就可以完成打印,确定无误后,我再把文书给老乡送过去,这样他们就一趟也不用跑了。”今年以来,老窝铺乡下窝铺村特邀调解员王滦久已经通过这种方式顺利完成37件案件的调解。

这是围场法院“三个一”机制的一个缩影。一年里,法官工作室(站)成了群众身边的“及时雨”,也成了法院形象的金名片。

便利服务 联通阡陌

除了法官工作室(站),各巡回审判点也是重点民生工程。“三个一”机制实施以来,该院充分发挥巡回审判车机动灵活、方便快捷的优势,打通地域梗阻,深入村居民院、田间地头、林场牧区,实地调处矛盾纠纷,送法上门,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群体的司法需求。服役至今,该车载法庭已行驶里程2780公里,顺利完成个案审判127件、现场立案316件,开展普法宣传38次、送法进企业11次。

“过去我们办案经常背上国徽翻山越岭,带着文书跑遍村屯小道。现在好了,巡回审判车真是起了大作用,能审案、能普法,真是解决了群众诉讼的大问题。我们结合辖区情况深入开展巡回审判工作,将辖区‘两场三镇八乡’划为6个片区,按照‘每双周一次巡回,每次一个片区、每季度一个周期’开展巡回办案。”半截塔法庭庭长郝建朋如是说。



利用大数据研发“三个一”工作机制智能终端,通过“三个一智慧布局图”,方便群众及时查询法庭辖区任何一个村的法官和特邀调解员,并根据每个月考核情况更新调解员工作信息。同时,在村(乡)级法官工作室(站)设置联络公示牌,印制发放调解员名册,创建微信沟通群,用“一张布局图、一个公示牌、一本花名册、一个微信群”,有效破解“找法官”难题。

指派特邀调解员驻站到室入户协助办理诉讼业务,实现了“足不出户,上门立案。足不出村,就地立案。足不出乡,就近立案。足不出县,跨域立案。”的立案自由。这一举措不仅缩短了群众维权时限,让老百姓的矛盾尽快解决。

多元共治 联通共享

“我们以中心法庭为主阵地,以院机关下沉的15名‘一村一法官’为主力整编解纷队伍,同时,选聘特邀调解员,并借助若干‘五老’‘乡贤’力量,打造‘法官+特邀调解员+N”三支解纷队伍’,铺设一条细密贯通、纵向交织的梯级解纷网络。”棋盘山法庭庭长付崇刚介绍道。“我们辖区服务人口11万,如果没有这三股力量,我们的调解工作不会开展的这么顺利”。

一年来,围场法院邀请人品好、有威望、有能力的村干部、乡贤、法律工作者等加入到特约调解员队伍,每个村或社区选聘1到2名特约调解员,全县共选聘350名,汇聚了一股重要的解纷力量。

“法庭定期会给我下派案件,每周一、三、五在法庭调解矛盾。今年已成功调解诉前、诉中纠纷50余件,成功率达到70%。”付贵山说,其余时间他会配合包联法官到各村调查情况、收集证据,并及时调解各类处于萌芽状态的矛盾纠纷。“左邻右里,鸡毛蒜皮的小事,背后连着民生大事。能够通过自己努力,让矛盾双方握手言和,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为充分调动特约调解员的积极性、维护特约调解员队伍的稳定性,围场已将特约调解员以案定补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现已批复55.38万元用于激励调解员积极履职。截至目前,共诉前调解案件2231件、调解成功1513件,调解成功率68%。

此外,围场法院在县委政法委的支持下,主动与各有关单位积极配合,继续扩大多元解纷的范围,拓展一站式解纷机制辐射面,广泛汇聚解纷力量,与37个乡镇、24个部门搭建联动平台,构建以党委为主导,各方力量协调联动的诉源治理体系,实现纠纷信息互联互通、具体案件适时会商、突发矛盾联防联动,引导大量矛盾纠纷在法治轨道上及时高效解决。

“论基层治理,光靠法院一家的力量远远不够,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的‘三调’联动,才是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的最优答案!”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

践行三个一机制的内核与塞罕坝精神是一致的。三代务林人栽种下绿色的希望,收获的是浩瀚的林海,我们这一代人在这片美丽高岭上根植法治的种子,收获的是开遍塞罕大地的法治之花。围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宋一民说。

司法的威信在人民群众心中,不是在法庭上,也不是在形式上。我们要以维护好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为立足点,树立基层群众对法治的信仰,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根基依靠人民、信任人民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