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3562901/2025-01298 |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 发布机构: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围场镇 |
成文日期: 2025-05-15 | 文件编号: | 有 效 性: 有效 |
一、规划层次与范围
规划分为镇域和镇区两个层次。
镇域范围为围场镇行政辖区,面积187.88平方千米。镇区范围为围场镇城镇开发边界范围,面积12.74平方千米。
规划期限为2021年—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
结合围场镇发展特征及资源条件,落实上位规划相关要求,确定围场镇规划定位为:围场绿色发展核心区、旅游服务创新区、健康生态宜居城镇。
至2025年,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安全格局初步建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完备,基础设施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城乡生活品质得到优化,城乡差距逐渐减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提升。
至2035年,生态系统格局进一步稳固,各类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绿化水平和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公共服务体系全覆盖,基础设施满足现代化发展需要。各项建设实现规范化、法治化,实现“三生”空间协调、城乡统筹发展。
严格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规划到2035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1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1.6470万亩。
落实上级下达的生态保护红线69.62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山区,均为燕山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
落实上级下达城镇开发边界规模12.74平方千米。
基于自然地理格局,统筹全域各类要素,因地制宜确定围场镇“一轴一廊、三带三区”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一轴”即沿国道G233形成的城镇发展主轴。
“一廊”即沿伊逊河形成滨水生态景观带。
“三带”指通往车字村、湖字村、吉上村的三条乡村发展带。
“三区”分别为中部城镇发展核心区、西部现代农业种植区、东部产业发展拓展区。
构建“镇区—中心村—基层村”三级镇村体系,并对职能分工进行分级引导。
镇区:围场镇政治、经济、综合服务中心,包括金字村、河东村、富强村、前进村4个村庄。
中心村:人口较多,设施配置较为完善,发展前景较好,对周边村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村庄,为吉下村。
基层村: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村庄,包括吉上村、车字村、湖字村、坡字村4个村庄。
围场镇村庄分为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和保留改善类三类。
城郊融合类5个:包括坡字村、富强村、前进村、金字村、河东村。将该类村庄已纳入围场县中心城区,按照城镇标准进行风貌管控,逐步将村民向城镇进行引导,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集聚提升类1个:为吉下村。该类村庄应统筹考虑与周边村庄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居民点集中或连片建设。推进村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升对周围村庄的带动和服务能力。
保留改善类3个:包括吉上村、车字村、湖字村。该类村庄按照村庄实际需要,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统筹安排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土地整治、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各项建设。
统筹保留与新建居住用地,合理布局居住空间。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商业服务业用地沿主次干路布局,满足居民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需求。工业用地主要布局在镇区南北两侧的经济开发区内。
结合山水格局和地方文化特色,确定围场镇“一河四区、产城相融”的城镇风貌。镇区北部为产业发展区,镇区中部伊逊河东岸为宜居生活区,伊逊河西岸为老城生活区,镇区南部为教体园区,伊逊河作为镇区主要生态及景观廊道,保护沿河景观环境,塑造良好滨河风貌。
打造镇区布局均衡、多元共享的蓝绿开敞空间。保护伊逊河、湖泗汰河、吉布汰河沿河景观;塑造滨河带状绿地,保留现状公园绿地,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空闲土地和可利用的建筑退界空间建设口袋公园,建设小微绿地,增加绿色空间,塑造高品质生态环境。打造“一廊、三带、多节点”的蓝绿网络格局。
完善镇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构建优质均衡、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设施;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完善义务教育设施布点;加快体育设施挖潜、配置和统筹共享;完善各类医疗卫生设施配置;推动各类社会福利设施共享共建。
优化镇区道路网结构和布局,完善道路交通体系。增强组团交通联系,构建层次完善的路网体系,增加核心地块道路网密度;优化道路断面,确保道路优化可实施性,增加镇区东西向道路联系;促进道路微循环,打通断头路提升道路通行能力,提高用地交通可达性。
全面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识别地质灾害风险,确定地质灾害点的影响范围,对小型地质灾害点开展防治工程。建设用地布局和建设工程在建设前,应开展地质灾害评价工作,选址避开地质灾害易发点,确保建设安全。
提升地震灾害防御水平,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设防。规划对外道路为主要应急避灾重要通道,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空地等作为震时避难场所。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不低于2平方米。
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防洪减灾方针。完善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加强防洪减灾设施的建设和保护,健全蓄滞洪区和雨洪利用设施,保证防洪安全。规划伊逊河及相关支流防洪标准不低于20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为20年一遇。
以消防站为核心,微型消防站为补充,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消防站布局。加强消防通道建设,建立多级消防通道网络;建设消防通信指挥中心,提升消防通信现代化水平。每个行政村设微型消防站,各居民点设置取水点,加强基层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增强火灾扑救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
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加强人防设施建设。地下空间开发统筹兼顾人民防空建设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各类人防工程。